这个字,想送给所有为生活奋斗的人
在小朋友眼中,这个字像长颈鹿、像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、像斑马、像一只受伤了的恐龙......点击下方视频,看萌娃解读甲骨文⬇️
在小朋友眼中,这个字像长颈鹿、像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、像斑马、像一只受伤了的恐龙......点击下方视频,看萌娃解读甲骨文⬇️
1948年6月9日至11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,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,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(ICA)。2007年11月,为庆祝2008年月9日ICA成立60周年,国际档案理事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
那天,我很远就听见“甲骨汉韵”社团教室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。推门而入,只见学生围簇着一块仿制甲骨,指尖轻轻摩挲着凹凸的纹路,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。“校长,您看这个字像不像振翅的鸟”“这个‘日’字怎么和现在的写法不一样呀”……他们七嘴八舌,通过触摸甲骨纹路、联想
5月28日,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启幕,以 “增进交流互鉴、激发传承活力、共享美好生活” 为主题,奏响文化传承的时代乐章。其中,“典籍里的非遗”分会场暨“我们的节日·端午”系列活动尤为亮眼,在西南地区首次通过古籍展览、活态展示、互动体验等多元创
甲骨文的发现,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邂逅。19 世纪末,在河南安阳小屯村,一位农民在耕地时偶然翻出几片刻有神秘符号的甲骨,这些甲骨被当作 “龙骨”,起初只是作为中药被人们使用,上面的文字和相关图画被铲掉,无数商代史料就这样被研磨成粉,吞入腹中 ,成为 “人吞
答案从来就不在仓颉那支被神话的笔尖之下,它被牢牢系在打了疙瘩的麻绳上,刻在骨片兽甲上,烧裂在陶罐的碎片里,在无声的岁月里静候我们的发掘。
首先是甲骨文所记载的丰富的内容,有着和社会发展、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的信仰所关联的诸多方面,人们通过它能够了解殷商社会的大致状况;第二,与甲骨文相关的甲骨的运用,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记载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了一种新的材料。百余年来,河南安阳先后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
人类使用竹简木牍有一千五百年历史,之前呢?用龟甲兽骨及青铜器作为书写载体,使用了三百年及八百年。再之前呢,远古时代文字出现之前结绳记事。
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,文化记载悠久而长远,从未发明造纸术开始,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动物骨骼、贝壳等记载文字符号,用这种方式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。自从发明了造纸术,这种文化的记载方式就变得更加方便和普及化,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。顺应而生的就
从耿幽静教授(Joachim Gentz)的办公室走出,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:窗外,一座哥特式尖塔笔直耸立,仿佛要刺破那深邃幽蓝的天空。尖塔背后,是轮廓分明、静谧而壮丽的亚瑟王座山。一轮明月挂在空中,月光透过玻璃窗,洒在伏案工作的耿教授身上。他在思索《
戴上VR眼镜,就来到了商代王城,《有趣的甲骨文》VR艺术展带观众穿越时空,在虚拟现实中触摸文字起源的神秘纹路;《二十四节气》手游以四川本土文化为底色,让民俗在像素世界中延续千年之约……
甲骨残片: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周原甲骨,犹如一把跨越时空的钥匙,打开了尘封三千年的祭祀密码。在H11:1号甲骨上,一组特殊的祭祀记录引发了学界震动:"癸巳,肜文武。丁酉,肜。己亥,肜。辛丑,肜。癸卯,肜。乙巳,肜。丁未,肜。"这七条简练的卜辞,构成了
甲骨文,这一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,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密码。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性汉字,它不仅是商代先民记录占卜、祭祀与生活的载体,更是一部镌刻着华夏民族精神基因的“无字史书”。在当代文化传承的浪潮中,云布集团以企业之力深耕甲骨文研究领域,通过学术支
考古学家们又把“甲骨里的蜀到底在哪儿”这个老话题翻出来掰扯,三千年前的乌龟壳子,咋就成了古蜀文明的“罗生门”?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文字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。而文字载体作为文字的承托者,对文字的传播、保存以及文明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先秦文字研究领域,长期以来,一个根深蒂固的范式主导着学界认知:文字载体呈现从甲骨到青铜再到简牍的线性演进。这种“
近日,“看·见殷商”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拉开帷幕,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灿烂。妇好鸮尊、青铜亚丑钺等明星文物齐聚京城,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。今晚,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《档案》独家探访殷墟遗址、中国文字博物馆、殷墟博物馆等地,为您深度揭秘殷商文明!
这是一片习刻甲骨。商代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,以符合占卜活动的庄重性。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。练习内容集中于常用占卜术语上,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肩胛骨或龟甲碎片,部分则用专门准备的“练字板”。遗存的少量“习刻”甲骨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
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,历经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等演变阶段,不仅是记录工具,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因密码。对于每天都在用的汉字,我们了解多少?当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,汉字如何突破困境、不断发展到今天?普通读
2025 年,是故宫建院以来首个 100 年的重大历史时刻,同时北院建成,故宫将迎来双院时代,是对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和促进,必将载入中国艺术史册。
商代,是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的第二个王权国家,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,共历17世31王,持续了500余年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“中华文明起源系列——看·见殷商”展联合全国2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,汇聚了338件(套)珍贵文物,其中的两件鸮尊和两件亚丑钺分别